如何判斷廣告是否達到成效上限,該怎麼突破?
嗨,我是Alan,今天我們來聊聊廣告的成效上限。
邊際效用(Marginal utility)
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邊際效用(Marginal utility)
邊際效用是指每新增(或減少)一個單位的服務,它對服務的收益增加(或減少)的效用
也就是「效用──財貨或服務量」圖的斜率,所以通常邊際效用將會逐步減少。
白話一點來說,是指隨著成本增加,滿足度提升,但到達一定程度後,收穫便開始遞減!
(資料來源WIKI)
邊際效用上限
所以…成長的幅度一定是個曲線,到了最高點後,你會發現有個天花板,怎樣都上不去…
那我們先來討論怎麼判斷已達到邊際效用上限。
假設,你一天投放廣告的金額為 10 萬元,原本設想那我把投放的金額提升到 15 萬好了,結果不管怎麼優化,卻發現營業額就是沒有突破,這時候你可以觀察這個情況持續了多少,通常1-2個月的話,我們就可以判斷廣告邊際效益達到上限了。
*請注意,我們上面提到的是營業額,非 Roas 喔!基礎概念是投放越高金額,Roas 一定會掉,所以在符合賺錢的 Roas 前提,得到最大營業額就是重點。
那你會說,這樣的話,我該怎麼優化或突破呢?
首先,我們先討論廣告成效的部分,成效的好壞會有一個標準值嗎?
答案是有的,其實我們的確會有一個平均值,像是 Meta 轉換廣告的點閱率需要高於1%,CPC 10-15元之間比較合理等等。
但每個產業其實都不太相同,建議各位還是可以跟自己比。
像是這個月跟上個月去進行成效比較,若轉換、點閱率、CPC經過文案、素材的優化而變好,那其實就是很明顯的進步了。
如果你想參考的是同業,那相對的會比較難,因為廣告會受到品牌知名度、產品稀有度、淡旺季而有所影響。
就算是賣同樣的產品,不同品牌可能也會有天翻地覆的差別。
就像是今天我賣你產品…跟金城武賣你產品,金額不變的情況下,同個產品你會跟誰買?
那好~這時候你會問,我該如何突破邊際效用的上限呢?
是這樣的,所有的大品牌都是一步一步做對許多事情才走到今天的對吧!
從小賣家要變成大賣家,當然勢必會進行一連串的突破
通常以我們輔導客戶的經驗,遇到邊際效應時,我們會透過幾種方式尋求突破:
- 代言人、KOL等進行品牌背書,塑造品牌知名度
- 提供更強的信任感同時,增加更多產品的選擇
- 塑造更多價值感等
信任
要提高廣告的成效,除了產品好之外,也要讓消費者產生品牌信任度,
若無信任度則無法說服消費者為甚麼不要買市面上的龍頭品牌,亦或是為什麼不買競品,而要選擇來購買我們的商品呢?
現在的時代已經不是廣告隨便投放,就會有人購買了
每個人的選擇都越來越多樣化,我今天該怎麼樣才能說服消費者進來買我的東西是很重要的
在我的觀察下, KOC 、 KOL 的崛起並非僥倖
品牌的行銷路程中, KOL 與 KOC 行銷將會是標準配置
正常的行銷漏斗會需要加入多組 KOL 的素材
讓品牌能夠直接說服某部分消費者,進而為品牌知名度進行打底。